第1章 说亲
王媒婆得了李小枝的信儿,这不找了个好日子就上周家门去了。
“他大周嫂子,今儿在家?”王媒婆殷切说到,随后走进周家院子四下打量,就见院里一小丫头再做草鞋,旁边一小子帮忙搓绳。看到周奎他娘从后院子出来连忙上前。
“在呢,在呢。”周奎他娘沈春苗答道,“这上门是有什么事?”。
“这不巧了,前些日子,你家大儿不说想娶个夫郎,顾家这不托我来说,他家有个双儿正正合适呢!”王媒婆说道。
沈春苗一听高兴了,拉着王媒婆就往堂屋里走,她大儿亲事不顺,前两桩都没成,这不得抓紧抓紧。村里闲言碎言多了加之年纪一大更不好娶。
“坐、坐,都是粗茶,我拿点干果出来坐下好好谈谈。”沈春苗按着人坐下就上屋子拿干果去了。“这不家里也没什么好东西,就前些日子晒了点柿子干,快尝尝。”沈春苗说到。
“不妨事不妨事,先谈正事,这个顾家小夫郎从小我也是看着长大的,漂亮得嘞,干活麻利,老实孝顺,年纪也正好,今年刚满十七。我看啊,跟你家周奎可配!”王媒婆道。
沈春苗说:“你说的可是杏花村顾家,那小哥儿我前些年见过一次,长得确实很周正,眉眼瞧着就讨喜。”
“可不是嘛,大了更是出落的好看。这不,他娘看上咱家周奎了,想着来谈谈你的口风。”
沈春苗仔细打听:“好倒是好,就是不知这家教怎么样?”
“这个你不用担心,他爹就是个老实庄稼汉子没坏心眼,他娘是他爹后来娶得,和乡里乡亲都和睦,少有吵闹的时候,后面又生了一个儿子一个闺女,都带的好呢。一家子也都穿的干干净净,我看那院里院外也收拾妥帖,是不差的。”
“是好性子就成,省的事非多。那他家家底如何?”
“家底也不差,水田旱田各三亩,一家子吃饱穿暖不成问题。”
“那行,等会我跟我大儿说说,得了准话再找你。”
“那好,那我也不久坐了,我这就家去,也不多叨扰了。”
“好好好,改明儿,商量好了我再找你。”沈春苗起身送王媒婆出门去了。
太阳落山,临近傍晚的时候,上山打猎的周奎回来了,猎了几只兔子和山鸡。周奎道:“娘我回来了。”
“哎好,娘给你留了饭,在锅里焖着,这就给你端去。”沈春苗给舀了洗手水,这才快步走到灶房拿饭。
“大哥哥今天你打到什么东西了?”周小妹问道。
“打了几只兔子和山鸡,你和小弟不是喜欢吃兔子,明天让娘给做个辣炒兔肉好不好。”
“好~那大哥哥明天上街卖兔子我能和大哥哥一起去吗?”周小弟问答。
“去去,让你大哥先吃饭”沈春苗撵开两个孩子,不让胡闹,还小呢,一个七岁一个十岁,哪能让上街,一不留神,磕着碰着可怎么好。
“那大哥哥明天给我们带冰糖葫芦回来!”周小弟连忙补道。
“行,我给你俩带。”周奎刨一口饭回答道。
“行了,赶紧回屋睡觉去,天都晚了,再瞎闹,仔细我揍你屁股。”沈春苗吓唬道。
“好!”俩人大声回道,各自回屋了。
沈春苗在桌边坐下说道:“今天杏花村王媒婆上家里来了,说顾家有个小哥儿,我听着不错,改明儿让你叔叔伯伯去打听一下,看合适就给定下来,眼看你也大了,再耽搁下去不行。”
“好,明天我上集回来去找大伯一趟。”
“行,吃完洗漱好早点休息。”“好。”周奎鼓着腮帮子说到。
第二天一大早,天还没亮,鸡刚打鸣。赵奎就出了院门,走着去早集得大半个时辰,可不得赶早出门。近几年风调雨顺,没什么大灾大难,县官也不是那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,是以大家日子都过得还不错,能吃饱穿暖。赶早集卖东西只需要交五文钱的市金就可以在早集上寻个好位置,等待买主的到来,不必满街走路吆喝。今儿运气还算不错,半早上东西都买完了,周奎也没耽搁,买了两根糖葫芦和包了五个糖糕家去了。
“大伯,大伯娘,在家吗?”周奎问道。
“是奎小子啊,你大伯上地里拔草去了,是有什么事?”大伯娘赵晓桃问道。
“我想托我大伯上杏花村帮我打听打听顾家小哥儿。”
“这是有打算?行你大伯回来我就跟他说”赵晓桃笑得合不拢嘴。按说他家奎小子也不差,孝顺又能挣钱。大高儿、剑眉星目长得也好看,是不愁娶夫郎。谁知村里那些碎嘴婆子乱嚼舌根,这前两桩都让搅黄了。
“好,那就劳烦大伯费心了。”
赵晓桃一拍周奎胳膊“一家子,说这些。”
“那大伯娘我也不打扰了,家里还一堆活。”
“行行,你家去吧,你大伯打听好了我再上门找你娘说话。”“好!”
正是半下午,太阳还没下山。周奎回到家,看院里还有一堆木柴没有劈,就捡个小凳儿坐下劈柴火。
要说他不期待婚事也是假的,同龄人个个都娶妻成亲了,看到心里也不免艳羡,只是前几年他爹去世了,又有两个年纪小的妹妹弟弟要养,家里实在捉襟见肘,没钱给他娶夫郎。
这一耽搁年纪也大了,村里闲言碎语一多便更不好娶妻。虽说都是些污蔑之语,但闲言一起再怎么解释也少有人听进去。久而久之他不举的消息就不胫而走了。沈春苗在后院铲了鸡鸭粪出来,正准备抱了草进后院,剁了喂给鸡鸭吃。看见他就问道“跟你大伯说好了。”
“说了,改明儿,大伯就帮忙打听。”
“那就行!”家里就这一桩大事要紧,可不得上点心。
“大哥哥,你又要给我们娶嫂子了吗?”周小妹问道。
“什么叫又,你大哥我还没娶过呢,再说八字还没一撇的事儿,小孩少打听,过去玩儿。”周小妹吐吐舌头拉着弟弟去傍边玩去了。
天一黑,一家子围坐桌子旁吃晚饭,一个辣子炒鸡蛋,一个炒青菜。他家日子还算不错,隔三差五能见个荤腥,有那穷苦的人家只能用水煮菜,再拌点盐。吃好收拾完天已黑尽,乡下人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,各自洗漱好就回房休息。
这几天张忙着亲事,周奎就没上山打猎。眼看着十月,再过段时日,秋豆和花生都到收获的时节。各自两亩呢,闲不下来。早饭吃过,就跟他娘带着弟弟妹妹出门拔草去了。
秋日里天高旷远,天色湛蓝。太阳高高悬挂空中,瞧着是个大太阳,其实已没有夏天那股火辣辣的劲了,只略微感觉到一丝热意。
“这段时日天气好,多给晒晒,再过半月就该收了。”沈春苗说到。
周奎回道:“是呢,眼看也不早了,娘你先带他俩回去做饭,我一会再回去。”
“那成。”沈春苗就带着女儿儿子回家去了。
再过半个时辰,周奎觉得肚里饥饿也回家去了。
正吃着饭,他大伯娘就上门来了“正吃着呢,早起你大伯上杏花村找个朋友打听了,说顾家小哥儿是乖巧懂事的性子。虽沉默寡言些,但勤快能干,时常看到帮爹娘做事,在外碰到叔伯婶子要帮忙也少有推脱。”
“这各方打听都说不错,那明天我就去一趟杏花村找王媒婆。”周奎说到。
沈春苗满眼含笑,这亲事谈起来就让人高兴。“连忙招呼,他大伯娘可吃了,再吃些,小妮儿去给你伯娘乘碗疙瘩汤来。”
“不了不了,我这不吃了才上的门,哪还吃的下。”
沈春苗又道:“那再吃点馒头吃点菜。”
“吃不下了,我在这坐着歇会消消食就行。”
“那好,喝碗茶水。”
“奎小子也不小了,还是得赶紧定下来,再给你娘生个大胖小子抱。”
这一下子说到沈春苗心坎里,跟她同龄的妇人,哪个还没个孙子孙女抱。她听着那些嚼舌根的话心里就难受。前些年她死了男人 家里就一个儿子挣钱养家,是困难了些,导致他儿年纪大了也没娶亲,心里是愧疚的。
看着周小妹开始收拾碗筷,赵晓桃说道:“他婶子我也不久留了,家里还有一堆活儿呢!”
“好呢好呢,他日事成之后,过来好好喝个喜酒。”
“好好好!”
周奎道:“娘我看天色还早,我这就出门去远河村王柱子家买只大雁去王媒婆家,把事情商谈好。”
“那好,你出门慢点不急。”
“王婶子在家?”周奎往院子里张望了一下。
“在呢,是奎小子啊,进来说话。”王媒婆找了个凳子让坐下。
“婶子我今日前来是托你上顾家一趟,我想娶他家顾安。”
王媒婆问道:“那你这彩礼可有安排?”
“彩礼二十两,外加两匹红布作喜服,再给两只猪脚二十斤肉。”
这可是十里八村少有的重礼啊,王媒婆一听高兴了“成这事你交给我,我准给你办成。”
“那就麻烦婶子了。”
第二日王媒婆去顾家提亲“小李妹子,今儿来喜事了,你男人在家?”
“来了来了,在呢,进屋说话。”顾安被打发去河边洗衣服了,还不知道家里在谈论他的亲事。
李小枝问道:“王嫂子,可是我托你的事有眉目了。”
“可不是,这不让我上门提亲来了。”
“那可有说彩礼是什么?”李小枝一脸掉钱眼的表现。顾老爹皱了眉头“着什么急啊,让人看笑话。”
王媒婆笑笑说道:“是给二十两银子,两匹红布外加两根猪蹄膀和二十斤肉。”
李小枝一听高兴了,没想到这个赔钱货还挺值钱。她着急把拖油瓶送走,后续相看、问名纳吉这些事她都不想折腾耽搁就打发王媒婆去探周家口风。周家也急着娶夫郎,就匆匆相看了一眼,定下了二十天后的一个吉日。
顾安全程没敢说一句反话。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况且近几年他爹对他越发不好,是以更不敢有意见。亲事定下后,他除了每天要干的活,还得缝嫁衣,前几天周奎的尺码也托媒人给了他。